文: 親子天下/5/教出好情緒(雲門創辦人林懷民)
 

 

一直以來,台灣的父母都比較講究看得見、技術或考試性的東西。像我鄰居的小孩,只要開始拉琴,我就知道過兩天他得上提琴課;平常,我是很少聽到他拉琴的。

 

「就別讓他學了吧!」我建議。

「是孩子自己想繼續學的!」

他父母這樣告訴我。

「但其實孩子自己並不愛啊!」我長期觀察後如此認為。

 

孔子曾說「游於藝」。在當時認為「藝」是用來欣賞、品味的,不是功利的事。若因孩子學才藝,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,更從中得到樂趣,進而提升生活品質,我認為這是好的。所以我把「學才藝」這件事倒過來看,才藝是個「引子」,而不是「終點」。才藝班,是可以去上,但動機是要讓孩子「得到經驗,能夠欣賞」,而不是去得到什麼成績。

 

更精確點來說,我認為讓孩子上才藝班,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上課。比如說,孩子學小提琴,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,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,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,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。家長千萬別讓自己、孩子與才藝的關係,只剩下「你今天練琴了沒?」「趕快去練琴!」若是這樣,孩子就不一定能學到什麼。

 

 

欣賞藝術,不是 Check

在國外,我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孩子、甚至只是幼稚園的小小孩去看畫。他們可以在一張畫前面坐一個小時,老師、孩子都不斷提問:「你看,這是什麼顏色?」「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?」「他們是什麼關係?」老師甚至連創作理念是什麼都完全不講,孩子只是用眼睛看、用腦去思考。
 

孩子們七嘴八舌,每個人都只看到部分,但把大家的意見加起來,就是整體。當孩子表達,就是觀念互相激盪的時候,這裡面沒有「對錯」,只有「感受」。我們常認為藝術很崇高,接觸到的往往是藝術的技術或知識。在學校有藝術課程,課本也有很多內容,但最後卻變成一次又一次的考試:「米開朗基羅是哪一國人?」「誰是蒙娜麗莎的作者?」把藝術像一般學科般對待,是抹煞了藝術課。我們的教育,往往只是「Check先前的知識」;許多人在欣賞藝術時,也總是在尋找一個「很快得到的答案」,非常可惜。

 

美感教育怎麼教,真的很重要。其實,到郊外去看天、看水、看樹、看花,都是美感教育!以看花為例,小孩子看一朵花,可以看上2-3三分鐘;但大人看花的反應,經常只停留在「這是玫瑰,紅的、很香、有刺」就沒有了。所以,我們的玫瑰花在情人節被丟來丟去,卻沒幾個人真正在看花。看花,是需要安靜的。

 

 

美感教育,體會靜思的精神

日本文化中,存在一種「靜思」的底蘊。每逢櫻花盛開時節,全家人會帶點食物出遊,在櫻花樹下坐上很久、很久,感覺季節時序的推移,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許多孩子去才藝班,是學一門技術與知識;但家長經常忽略了,這些其實與真正的藝術,沒有太大關係。當孩子所學的東西,無法變成生活中的養分,反而成為另一種「工作、功課」時,就不好了。

 

每個孩子都是天才,許多家長也都認為自己孩子有大天才。但我想,即使是天才,也是需要「游於藝」的時間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萬里一隻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